犬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ICH)是由犬?I 型腺病毒(Canine adenovirus type-1,CAV-1)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犬,也见于其他犬科动物,以肝小叶中心坏死、肝实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出现核内包涵体、出血时间延长和肝炎为特征。
1925年,Creen首先发现CAV-1引起狐的脑炎,因此又称狐脑炎。1947年Rubarth又发现可引起犬肝炎症状,故曾称狐脑炎和犬传染性肝炎。
CAV-1属于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哺乳动物腺病毒属(Mastadenorivus)。病毒粒子呈圆形,无囊膜,直径70~80nm,为二十面体对称,有纤突,纤突顶端有一个直径4nm的球形物,具有吸附细胞和凝集红细胞的作用。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长约31kb。根据DNA上各基因转录时间的先后顺序不同,区分为E1~E4和L1~L5等基因区段,分别编码病毒的早期转录蛋白和结构蛋白。
CAV-1的抵抗力较强,对温度和干燥有很强的耐受力。50℃?150min或60℃?3~5min才能将其杀死。在室温和4℃条件下,可分别存活90d和270d。对乙醚、氯仿和pH3.0具有抵抗力。甲醛、碘仿和氢氧化钠可用于杀灭CAV-1。
CAV-1易在犬肾和犬睾丸细胞内增殖,但也可在猪、豚鼠和水貂等的肺和肾细胞中不同程度的增殖。感染细胞出现肿胀变圆,聚集成葡萄串样,并能使单层细胞产生蚀斑。形成的核内包涵体,最初为嗜酸性,随后变为嗜碱性。CAV-1感染的细胞不产生干扰素,病毒的增殖也不受干扰素的影响。病毒在细胞内连续传代后易于降低其对犬的致病性。已经感染犬瘟热病毒的细胞,仍可感染和增殖犬腺病毒。
CAV-1可凝集人O型和豚鼠的红细胞(但CAV-2不能凝集豚鼠的红细胞,利用这一特性,可将2型犬腺病毒鉴别开来),对鸡红细胞的凝集性很差,不能凝集犬、小鼠、兔、绵羊、马和牛的红细胞。
CAV-1感染遍布世界各地,不仅可感染家养的犬、狐,而且广泛流行于野生的狐、熊、狼、郊狼和浣熊等野生动物。
CAV-1感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各种性别、年龄和品种的犬、狐对本病均易感,但其中以离乳至1岁的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最高。如与犬瘟热混合感染,则死亡率更高。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病犬和带毒犬通过眼泪、睡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污染周围环境、饲料和用具等。易感犬通过舐食、呼吸而感染。通过眼内、皮下、肌肉、静脉、口服和气雾等人工接种均可引起发病,康复后带毒的动物是本病最危险的传染来源,尿中排毒可达6~9个月。
本病的潜伏期较短,自然感染6~9d。经消化道感染的病毒,首先在扁桃体进行初步增殖,接着很快进入血流,引起体温升高等病毒血症,然后定位于特别嗜好的肝细胞和肾、脑、眼等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急性实质性肝炎、间质性肾炎、非化脓性脑炎和眼色素层炎等炎性症状。
临床上分甚急性、急性和慢性3型。甚急性型见于流行的初期,病犬尚未呈现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急性型病犬则表现高热稽留、畏寒、不食、渴欲增强、眼鼻流水样液体,类似急性感冒症状。病犬高度沉郁,蜷缩一隅,时有呻吟,剑突处有压痛,胸腹下有时可见有皮下炎性水肿。也可出现呕吐和腹泻,吐出带血的胃液和排出果酱样的血便。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和血凝时间延长。通常在2~3d内死亡,死亡率达25%~40%。恢复期的病犬,约有1/4出现单眼或双眼的一过性角膜混浊,其角膜常在1~2d内被淡蓝色膜覆盖,2~3d后可不治自愈,逐渐消退,即所谓"蓝眼"病变。慢性型病例见于流行后期,病犬仅见轻度发热,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下痢交替。此类病犬死亡率较低,但生长发育缓慢,有可能成为长期排毒的传染来源。
各型病例的病理变化差异较大,急性型和甚急性型病例,齿龈黏膜通常苍白,有时有小点状出血,扁桃体水肿出血。最突出的变化是肝脏肿胀、质脆,切面外翻,肝小叶明显。胆囊壁明显水肿,有时在水肿的胆囊壁上有出血点。腹腔常有积液,其积液常混有血液和纤维蛋白,遇空气极易凝固,肝或肠管表面有纤维蛋白沉着,并常与膈肌、腹膜粘连。肠系膜淋巴结明显水肿、出血,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组织学检查,肝小叶中心坏死,常见肝细胞及窦状隙的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和静脉内皮细胞有核内包涵体。电镜超薄切片检查,则可在肝细胞内见有呈晶格状排列的CAV-1及其前体。在具有眼色素层炎症状的病例,可在其色素层的沉淀物里找到由CAV-1的抗原与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由CAV引起的犬传染性肝炎,除"蓝眼"症状外,其他症状均缺乏示病性。而且CAV感染又常易与犬瘟热、副流感等病毒混合感染,增加了临床症状的复杂性。依靠临床症状只能做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必须通过病原学检查与血清学试验。
生前采用被检动物的血、尿、咽拭子滤液,死后采用肝或肺制成无菌乳剂,接种犬肾细胞做病毒分离或直接电镜观察,如分离出或直接观察到腺病毒即可做出诊断。
①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应用豚鼠抗CAV血清作为抗体,CAV-1感染犬肝浸出液为抗原,采用微量补体结合试验的方法,既可检出被检犬血清、腹水和肝浸出液中的CAV-1抗原,也可检出其血清中CAV补结抗体,从而做出CAV的感染诊断与回顾性诊断。
②微量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夏咸柱等(1990)根据CAV-1可凝集人O型红细胞(且此种凝集作用既可被CAV-1抗血清所抑制,又可被CAV-2抗血清所加强的原理),建立了CAV-1改良微量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病料中HA抗原的检测,对急性病例进行临床诊断,也可对血清中HI的抗体进行检测,用于CAV-1的免疫力测定和流行病学调查。
③荧光抗体试验:应用CAV荧光抗体,直接检查肝、脾、肺等组织切片、印片或感染细胞培养物中的CAV抗原,从而确定诊断。
对于病程短急,且全身症状严重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病程较长的病例,可在及时注射大剂量CAV高免血清的同时,进行保肝、镇咳、防止继发感染等对症治疗。
控制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免疫预防。国内外最早使用的是CAV-1感染犬肝制备的脏器灭活苗,后来采用CAV-1细胞培养弱毒苗,但其可使部分免疫犬发生"蓝眼",现已逐步为CAV-2弱毒疫苗所代替。CAV-2和CAV-1具有高度同源性,可提供犬对CAV-1 100%免疫保护力。CAV-2弱毒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都很好,接种后14d即可产生免疫力。由于该病常与犬瘟热等病毒性疾病并发,所以实际工作中,常将其与犬瘟热、副流感、细小病毒性肠炎等弱毒制成不同的弱毒联合疫苗。试验与应用结果,均未发现有弱毒之间的免疫干扰现象。
鉴于CAV-2弱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遗传稳定性(包括E3区在内的基因背景已基本查清),国内外正进行以CAV-2弱毒为载体的狂犬病病毒、细小病毒以及犬瘟热病毒基因重组苗的研究。
CAV感染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康复后带毒期长达6~9个月,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来源,一些犬场、狐场长期存在本病的原因就在于此。为彻底控制本病,必须坚持免疫与检疫相结合,在加强免疫的同时,重视对新引进动物和原有康复动物的检疫。
由于PCR技术可将CAV-1强弱毒以及CAV-1和CAV-2区分开,因此,PCR诊断技术可用于该病的检疫和净化。
考试大纲 | | 报名入口 | | 报名条件 | | 准 考 证 |
分 数 线 | | 成绩查询 | | 证书申请 | | 考试题库 |
网络课程 | | 微信关注 | | 免费试听 | | 历年真题 |
水生动物 | | 考试教材 | | 真题试卷 | | 宠物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