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蛔虫病
蛔虫可引起各种临床疾病(在弓首属幼虫迁移过程中引起的咳嗽、腹泻、呕吐、腹痛、惊厥)或亚临床症状(生长迟缓)。
猫蛔虫病是由大量蛔虫目弓首属或弓蛔属蛔虫在猫体内生长并寄生于小肠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蛔虫是幼犬/幼猫和母畜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蛔虫可引起各种临床疾病(在弓首属幼虫迁移过程中引起的咳嗽、腹泻、呕吐、腹痛、惊厥)或亚临床症状(生长迟缓)。蛔虫是引起食肉动物幼畜生长迟缓的主要寄生虫,防治蛔虫感染最主要的手段是加强公共卫生措施,特别是对母畜和幼畜的常规治疗。弓首蛔虫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因为人类可以通过摄入猫弓首蛔虫或犬弓首蛔虫的幼虫卵而被感染。
1.生物学-生活周期
蛔虫成虫长5-8cm,直径2-3mm,看起来像大的白色蠕虫,并且很容易辨认。由于雌虫产卵量很大,所以蛔虫卵很容易在粪便检查中检出。蛔虫卵体积很大,直径大约75-85µm,球形或者椭球形。包含一个比虫卵略小的单一的褐色细胞。褐色的卵壳很厚,卵壳壁上有同心条纹。弓首属蛔虫卵壳外部不规则有凹痕,即所谓的“嵌环样”表面,而弓蛔属蛔虫卵壳外部是完全光滑的。这种特征对于区分两种蛔虫很重要,因为只有弓首属蛔虫可以感染人。由于雌虫产卵量很大(每天产约200000个卵),一旦成虫在小肠中出现就会产生大量的卵(生活周期3&4)。
2.流行病学
2.1 寄生虫来源
蛔虫一方面来源于环境中有抵抗力的虫卵,另一方面也来源于组织中携带有感染性幼虫的雌猫,这些感染性幼虫能够恢复自身的生命周期。中间宿主(啮齿动物)在猫通过捕食而感染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蛔虫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他们在4-6个月时自然消失。由于蛔虫是高度多产的,所以因虫卵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很严重。
2.2 幼犬和幼猫的感染模式
根据猫弓首蛔虫生命周期将感染分为3种模式。
幼猫可在出生后立即被感染,或在出生后大约10天通过母体初乳或乳汁感染。食肉动物也可通过摄取环境中的幼虫卵或猎食中间宿主而被感染。这些虫卵来自其他幼年动物体内的蠕虫或雌虫产的卵。通常认为成年猫不再被蛔虫感染,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成年猫患病率较低,但并不代表不会被感染。成年动物可能会形成获得性免疫力来控制感染水平,降低蠕虫的繁殖力,但它不会完全抵抗蛔虫感染。
2.3 中间宿主
环境中的虫卵除了被犬或猫摄取外还可被其他动物,特别是啮齿动物(大鼠、小鼠)摄取。随后,幼虫移行到各个器官形成包囊。这些包囊具有感染性。这种感染模式可能是有双生命周期(2个宿主)的狮弓首蛔虫主要的生命周期模式。
2.4 终末宿主
幼年食肉动物体内可携带蛔虫长达1年左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动物被感染的概率就越来越低。母畜也可能会携带蛔虫成虫。年龄超过1岁的雄性猫很少被感染。对于狮弓首蛔虫,年龄因素似乎不那么重要,并且成年和幼年的食肉动物都可能被感染。
3.临床症状
3.1 症状
弓首蛔虫病的特点是: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出现在其他警示症状之前(症状主要表现在幼虫移行进入肺动脉、肺泡,然后在被吞噬和进入胃肠道之前先进入细支气管,在那里他们先发育为成虫);
→损伤的一般症状:幼猫生长阻滞、食欲不规律、消瘦、反应迟钝、皮肤表面有斑点、关节疼痛;
→胃肠道功能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特别是腹部肿胀,有时非常明显,并且呕吐物中含有大量蠕虫。粪便中也可能会出现少量虫体。
弓首蛔虫病可促进其他胃肠疾病如球虫病的出现。弓首蛔虫病可能会通过免疫抑制作用来减弱疫苗的免疫效果。
弓蛔属蛔虫的致病力比弓首属弱,并且感染后通常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
3.2 病程
幼畜体内感染大量蛔虫可能会导致致命伤害。大量的蛔虫可能诱发肠道梗阻并伴有腹胀、细菌性疾病(自身中毒),如果肠道破裂则会导致致命的腹膜炎,后者需要特别注意。
发生连续寄生时,过敏现象可能引起蛔虫幼虫在肺部迁移时大量死亡并导致宿主出现呼吸道症状(哮喘样咳嗽)。这种情况下,肠道成虫和显微镜检查结果均呈阴性。通过药物治疗可使被感染的食肉动物痊愈。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大量蛔虫寄生时,蛔虫的突然消散也会导致大量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的释放。可能出现以下过敏现象:剧烈腹泻、伴有呼吸窘迫的过敏性休克。出于这个原因,有时会建议动物最初只用半剂量,一周后再使用适当的剂量(全剂量),或是使用驱蛔虫药而非杀蛔虫药 (如枸橼酸哌嗪)。
3.3 病理变化
蛔虫感染最常见的局部损伤是充血和出血性肠炎。在小肠可见大量的虫体。可在不同的器官包括肺部发现寄生性肉芽肿。
3.4 诊断
新近购买的幼龄动物,出现感染状况很容易受到怀疑。必须通过显微镜检查来证实。在潜伏期后期,虫卵大量减少,弓首属和弓蛔属在形态学上可以区分开。鉴别诊断很重要,因为只有弓首属是人畜共患寄生虫。
4.治疗与预防
4.1 饲养环境预防
健康环境中的防御措施
引入新的动物(从养殖场购买)之前,确保动物不携带寄生虫是非常必要的。必须进行显微镜检查筛选。如果结果是阳性的,就要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流动因素:进出猫舍的人员可能随身携带传染源(如:鞋子上的泥巴)。
感染也可能从猫舍外面或是从一堵围墙转移到另一堵围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要在围墙和进入猫舍之间安装一个或几个足浴池的原因。
对蛔虫卵起作用的消毒剂很少:3%甲醛;2%甲酚或3%甲醛和2%硫酸铜的混合物。次氯酸钠、酚衍生物、碘化物和洗涤液效果不佳。
污染环境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卫生预防:包括维护整体养殖设施的卫生。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环境清洁和环境消毒。
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减少动物感染:避免饲养过多动物,断奶幼崽与母畜分群。
保持环境清洁:猫舍选择硬质地面,有必要每天一次或每天两次用水冲洗地面,以清除粪便和大量的寄生虫。高压水管比简单的软管更有效,如果定期(每周或两周)与清刷地板和清洗所有动物笼具相结合的话,效果更好。
猫育种单位,关键是定期(每天)清除粪便和垃圾。
环境消毒:环境消毒之前如果不清洗干净是没有意义的。消毒的频率是可变的(每2个月),这取决于寄生或其他感染的程度。
4.2 食肉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清除
母畜防治
这一措施是为了防止大规模幼猫被寄生虫感染。
生殖期和妊娠初期母畜的驱虫:母畜要在温热环境中除虫,可杀死成虫并使幼虫局部破坏,否则很容易被反复感染。传统杀蛔虫的驱虫剂只对成虫有效。相比之下,可扩散到组织中的驱蠕虫药(阿维菌素等)对活着的或迁移的幼虫有效。
分娩后的母畜的驱虫:母猫可在分娩后15天开始用药,然后每两周用药一次,直至幼猫断奶(8-12周)。
幼猫的治疗
幼猫在15天的时候驱虫,然后每15天用药一次直到断奶。随后,每月用药1次直到6月龄。幼猫除虫频率与假定的蛔虫幼虫处于不同迁移阶段有关。因此蠕虫出现的可能性与用药程序有关。由于母乳存在潜在的污染,所以要在断奶之前除虫。由于驱虫药主要对成虫有效,因此需要反复用药。
从来没有寄生虫感染过的健康的养殖环境,可以减少用药的频率,在8周龄用药1次,然后在12周龄用药1次,并且在同一时间接种疫苗。
成年动物的治疗
如果无法进行寄生虫感染筛查,建议每三个月用药1次。每年用药4次可显著降低猫被蛔虫感染的风险。
对人类的危害
猫弓首蛔虫有人畜共患的潜力。相比之下,狮弓首蛔虫对人类没有危害。
对人类血清学研究证实蛔虫感染并不罕见,血清学流行程度从1%到10%。幸运的是,幼虫通常被人类免疫系统破坏并不引起任何后果。考虑到流行病学因素(去公园、花园、驱虫频率的减少、流浪猫),猫弓首蛔虫可能比犬弓蛔虫引起人畜共患的潜力更大。感染性幼虫卵如果被人类吸收,释放的幼虫在死前迁移一段时间(蛔虫幼虫迁移)。这样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畜共患病(虫体死亡),但可能在医学上特别严重,特别是虫体迁移进入大脑或眼睛。儿童面临的风险更大,因为虫卵常常在他们所处的环境出现:花园、砂坑、饲养有幼犬或幼猫的私人花园。
考试大纲 | | 报名入口 | | 报名条件 | | 准 考 证 |
分 数 线 | | 成绩查询 | | 证书申请 | | 考试题库 |
网络课程 | | 微信关注 | | 免费试听 | | 历年真题 |
水生动物 | | 考试教材 | | 真题试卷 | | 宠物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