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泛白细胞减少症(feline panleukopenia)是由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感染引起的以高热、呕吐、白细胞严重减少和肠炎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感染猫科和鼬科多种动物。本病又称猫瘟热(feline distemper)。
1930年首先由Harranon和Ender报道分离到FPV。现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和分布。我国1984年首次从自然病例中分离一株FPV。
FPV是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的成员之病毒粒子呈圆形,为单股线状DNA病毒。在形态学和抗原性上和犬细小病毒(CPV)、貂肠炎病毒等都非常相似,大都认为FPV是CPV的祖先病毒,并且目前CPV毒株也可感染猫发病。FPV在4℃时对猪和猴细胞有凝集作用。
FPV能在幼猫肾、肺、睾丸、脾、心、膈肌、淋巴结等以及水貂和雪貂的组织细胞内增殖,细胞产生的病变不易观察,需经染色镜检,细胞核仁肿大,外围绕以清晰的晕环,部分细胞内出现核内包涵体。
FPV感染宿主包括家养和野生的猫科动物,某些浣熊科、鼬科和灵猫科动物,其中以幼猫和未接种的猫最易感。FPV感染后,病毒粒子可由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排毒达数周至数月。组织碎片中的病毒在环境中非常稳定,在室温可保持感染达1年以上。病毒对季胺类、碘酊和酣消毒剂具有抵抗性,但可被4%的福尔马林、1%的戊二醛或1:32稀释的漂白粉灭活。
由于宠物猫能获得良好的免疫,因此受感染威胁的动物主要是那些野生猫、非驯化猫以及未接种的猫科动物。
FPV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潜伏期2~9d。FPV感染的临床症状依感染时猫的年龄和免疫状态不同有所区别。怀孕母猫感染时,可导致流产、死胎及其他繁殖障碍。如果胎儿可以存活,通常产生脑发育不全和/或视网膜发育异常。出生后3~4周龄幼猫可发生同样的临床表现,较大的幼猫则表现曲型的胃肠及全身性感染症状。甚急性FPV感染病程短急,由于继发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并伴有小肠损伤和泛白细胞减少症,常在感染后24h致死。症状包括腹痛、严重沉郁、体温降低等。由于病程进展迅速,可能见不到比较典型的胃肠症状,对于这些动物通常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回顾性诊断;急性FPV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脱水、呕吐、腹痛、出血性肠炎及发热等,在严重流行时幼猫几乎全部死亡,病程超过6d以上的猫,有可能经过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后痊愈。
除甚急性病猫外,剖检可见脱水和消瘦变化;空肠和回肠局部充血,脾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坏死。多数病例长骨的红髓变为液状或半液状,此点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组织学检查时,于肠管上皮细胞可见嗜酸和嗜碱性2种包涵体,但病程超过3~4d以上者,往往消失。
根据流行病学、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双相热型,白细胞大量减少及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靠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
由于健康猫也可从粪便排出FPV或CPV病毒,仅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粒子也不能确定本病发生。因此,最好采用急性病例的脏器或血液作为接种物,以幼猫原代或次代细胞进行分离培养。
用荧光标记的阳性抗体对组织脏器的冰冻切片或细胞分离培养物进行特异性染色,可以直接做出诊断。分离的病毒可在4℃条件下凝集猪红细胞,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应用已知标准毒株的免疫血清,在猫次代细胞培养物上进行中和试验,是最好的病毒鉴定方法。因细胞病变不明显,可检出核内包涵体作为判定标准。
尽管血凝抑制试验敏感性不如血清中和试验,但方法简便,仍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病毒鉴定和血清学诊断手段。只能用猴或猪的红细胞,操作方法与一般常规相同。
病猫在患病期间应禁食和饮水,否则可加重呕吐,影响肠细胞复制及降低肠内细菌含量。可采用支持疗法、补充体液和电解质以维持其平衡,并通过非肠途径注射敏感抗生素,以防止受损肠道中的细菌入侵。对某些体液严重失衡者可输以血浆及其他胶体物质,对剧烈呕吐的病猫可服用止吐药等。
FPV的灭活和弱毒活疫苗有市售,其中弱毒苗免疫效果较好,但因其对脑部组织发育具有明显影响,故只能用于4周龄以上的猫。FPV接种后,免疫力持久,甚至获得终生免疫。因此,不必进行加强免疫。但如坚持接种,可每3年免疫1次。FPV疫苗常和猫型疱疹病毒(FHV-1).猫杯状病毒一起以三联苗形式市售。这些疫苗一般经非肠道途径免疫(这样才可保证免疫力持久),也可通过鼻内接种,后者的免疫持续时间未知。
考试大纲 | | 报名入口 | | 报名条件 | | 准 考 证 |
分 数 线 | | 成绩查询 | | 证书申请 | | 考试题库 |
网络课程 | | 微信关注 | | 免费试听 | | 历年真题 |
水生动物 | | 考试教材 | | 真题试卷 | | 宠物医师 |